过去的一年里,国际反导领域暗潮汹涌,几个*事大国在反导领域不断发力。
早在年上半年,美国*方就从范登堡空*基地发射了一枚拦截导弹,成功拦截了从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试验场发射的模拟洲际弹道导弹。这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全面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可以拦截所有种类的弹道导弹。年12月,中俄两国还在北京举行了“空天安全-”第二次首长司令部联合反导计算机演习。我国国防部举行例行记者会时透露,未来中俄双方将根据需要加强在防空反导领域的合作。
中俄“空天安全-”联合反导演习
世界反导形势呈现新特点
“目前在反导领域,美国处于攻势,在全球范围内,处处设法包围和遏制俄罗斯。俄则采取守势,力图冲破美国的包围。这是新时期以来世界反导形势的第一个特点。当然,近年来中国*事力量的崛起也给世界反导未来的发展趋势带来变数。”航天科工二院的导弹专家郭衍莹表示,“当今世界反导另一大特点,是一些*事大国将反导武器发展重点转向战术反导武器,因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对战略反导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持怀疑态度。”
反导系统
记者了解到,年10月20日美国《国家利益》曾报道,根据《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限制,美俄现在拥有核武器各为枚左右。而美国反导系统的拦截弹只有30枚(俄罗斯为枚)。用这30枚拦截弹来对付俄的枚核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何况经多次拦截试验,美国战略反导的拦截成功率很不理想。
“这篇文章发表后据说受到美国*客大佬们的欢迎,因为他们一直埋怨,光是维修这些战略反导的老设备,如一些巨型雷达,每年就得消耗大量纳税人的钱!”郭衍莹说,但战术反导武器的情况大不一样。像“爱国者”、宙斯盾的“标准-3”和“萨德”都曾在历次局部战争中屡建战功。这些武器机动性能好,还可部署在对方的大门口。既起到遏制作用(甚至可在助推段反导),又起到监视和窃取对方*事情报作用,还能外销赚钱,可谓一石三鸟。
美俄反导策略各有侧重
近年来,美国采取的反导策略就是从东西两方面用反导来遏制我国和俄罗斯。年美国和北约借口防御伊朗,实质是遏制俄罗斯,制定了欧洲反导计划EPAA,在俄邻国波兰和罗马尼亚部署陆基宙斯盾。而在亚洲,美国借口防御朝鲜,实质是遏制中国,打造了日美反导系统,并在韩国部署了“萨德”系统,严重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
美国"萨德"反导系统
“目前,美国发展反导武器主要有三大动向。”郭衍莹认为,“一是积极试验分布式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促使反导全球一体化尽快实现。所谓分布式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就是利用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域、不同平台的反导作战资源对来袭弹道导弹进行分段、分层拦截。二是完成和完善在俄中的大门口部署战术反导武器。例如在欧洲,反导计划EPAA预计年完成部署。在亚洲,美日早在年就策划构建一个全称为‘五层地、海基一体化综合反导系统’。所谓五层,就是利用‘标准-3’、‘萨德’、‘PAC-3’,在空间五个层次依次拦截中国和朝鲜的导弹。三是加强机载、弹载(星载)高功率激光武器技术研发。”
而俄罗斯则于年8月成立空天*,统一领导指挥全*的反导。这被认为是俄*革命性的重大改革。在此基础上,俄罗斯加快了研发和试验新一代防空反导武器的进程,已服役的“S-”系统被称为当今最先进的防空反导武器。它有两项世界第一:射高5米最低,射程千米最远。当然这两项都是有一定前提条件或局限性的。
俄罗斯s-防空系统
对此,郭衍莹指出:“不足之处是俄第三代‘S-’和刚开始服役的第四代‘S-’,都没有和美欧第三、四代空袭武器交过锋,缺乏实战考验。至于‘S-’,则尚在试验阶段。‘S-’也叫‘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和宙斯是冤家对头,这表明俄罗斯决心在防空反导领域要与美国一决高低。”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在加快研发和试验中段反导武器系列,主要就是“A-”和“A-”系统。
我国反导技术崛起
将发挥积极作用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从年以来我国已进行过四次反导和反卫星试验,都取得成功。年1月11日,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成功时,一些媒体宣称,我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中段反导的国家。近来媒体又公开报道,我国航天科工二院的科技人员,研制成功“新型空天防御导弹”,可在数万米高空迎击以10倍子弹速度来袭的导弹。有些细心读者将这一数据与美国的GMD的指标做比较,认为两者基本属于同一水平。很多人关心我国的反导是否已达到与美国同一水平?中国是否已取代俄罗斯成为第二个反导强国呢?
中国试验反导拦截技术
郭衍莹表示:“对此我和不少专家持保留态度,中国比起美俄这样的反导强国还有不少差距。举两个例子,一是年1月11日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成功时,俄中段反导‘A-’已服役和值班10余年。国内某些媒体的评论显然有些误解。二是年我国第三次反导试验成功时,同年俄新一代‘A-’以机动方式拦截了一颗卫星,显示其超越美国的水平。因此,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中国反导力量的强大,肯定会对当今世界反导的战略平衡以及世界和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郭衍莹最后说。
(据《科技日报》)
扫描下方